广州市妇联、广州市司法局开展了“家和万事兴”——广州市首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实务技能比武活动,以赛促练普患配资,提升全市婚姻家庭纠纷调解队伍的专业能力。
在比赛中有12位优秀的调解员脱颖而出,广州女性即日起推出赛后选手专访系列,继续讲述选手们的调解旅程。
海珠区俞箭
获得“一等奖” “最佳答题手”普患配资

参赛感言
非常荣幸能在广州市首届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实务技能比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和最佳答题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普患配资,更属于所有在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一线默默奉献的同行们。在此,我由衷感谢主办方搭建这样一个专业、公正的交流平台,感谢评委老师的悉心指导,也感谢单位领导的信任与支持。


调解理念分享
俞箭的调解理念可以以三个关键词诠释。第一是"法度"。他坚持用《民法典》第1043条"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作为调解基准,让冰冷的法条焕发人性的温度。第二是"破局"。通过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找到当事人情感的"最大公约数"。第三是"初心"。俞箭始终坚持用法书写公正,以情化解矛盾。

案例分享
曾经有一对夫妻因“育儿理念冲突+婆媳矛盾”濒临离婚,妻子指责丈夫“甩手掌柜”,丈夫抱怨妻子“过度控制”,婆婆则坚持传统育儿方式,家庭关系剑拔弩张。俞箭的调解方法:一是分开谈话。先倾听妻子(情绪宣泄)、丈夫(逃避原因)、婆婆(传统观念),发现三方均未被真正理解。二是设立共同目标。引导他们写下“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意外发现三方核心诉求一致(孩子健康快乐)。三是角色互换体验。让丈夫尝试独立带娃1天,妻子记录婆婆带娃的辛苦,促成换位思考。四是制定家庭公约。包括丈夫参与育儿的具体分工、婆婆的“建议权”边界等。调解后,妻子学会表达需求而非指责,丈夫开始主动参与育儿,家庭从“互相指责”变为“尝试协商”。
选手寄语
“调解服务是法治社会的温柔注脚——它既需要法官的理性,也离不开诗人的感性。未来,我期待与同行们共同向三个‘更’努力:一是更专业:构建‘法律+心理+社会学’的复合知识体系,让调解从经验型转向智库型。二是更智慧:探索AI调解助手等数字工具,但永远保留‘面对面’时那份人性的温度。三是更前置:从纠纷化解走向关系养护普患配资,通过社区普法、家庭咨询预防矛盾萌芽。”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