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暑大暑星速优配,上蒸下煮。”
小暑是夏季里的第五个节气,它的到来不仅伴随着雷雨的增多、气温的升高,也标志着最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从日期上来看,今年的小暑落在了7月7日,而三伏天则是从7月20日开始入伏,一直延续到8月19日。
过去十年,三伏天都长达40天,可今年却只有30天,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而且民间老人常说,从小暑开始就要“4事不做星速优配,2物不吃”,那这些注意事项分别指的是什么?
小暑真正的杀手是“湿”
展开剩余89%都说“小暑大暑,米饭懒煮”,进入小暑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气,在大暑时温度会达到顶峰,所以小暑也可以被视为夏季炎热的开端。
而每到小暑时节,国内多个地区尤其是南方,平均湿度会突破80%,体感温度更是比实际气温高出近5℃。
北宋《说文解字》记载:“暑之义主谓湿”,意思是说,高温叠加高湿,就像给人体罩上密不透风的蒸笼,从而导致病情的多发。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标注:“暑湿相搏,伤人最速”。
而现代三甲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光是小暑期间因关节痛就诊的患者骤增40%,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湿”。
但除了可怕的湿气之外,小暑还是毒虫、细菌肆虐的时候,而根据古籍记载,在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瘴疠横行的疫情,多爆发于小暑至大暑的湿热交蒸之间。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期,老祖宗就留下了很多关于平安度过夏季的经验,就比如“4事不做,2物不吃”。
4事不做
第一件事:暑不坐木
在夏季,被晨露打湿的木头,表面温度常常要比石椅低三四度左右,但这看似凉爽的假象,却是古人警告“冬石夏木,如饮砒霜”的印证。
南宋《养生类纂》中记载,临安府夏季多发“坐板疮”,而通过医生观察,这些病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时间坐在潮湿的木板上。
除此之外,清代乾隆年间也有侍卫因久坐潮湿的箭亭木阶,竟患上"湿痹之症"。
而根据现在的实验室数据显示,当环境湿度达70%时,松木含水率会在两小时内飙升到18%,虽然木材看起来比较干燥,但每平方厘米却可以滋生2000个霉菌孢子。
所以在明代《梧竹消夏图》中可以看到,主角坐的是“藤编的杌凳”,这种中空透气的设计,也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防潮原理。
第二件事:暑不贪凉
根据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夏日盛行“冰酪饮子”,但太医局却记录下多起“饮冰致霍乱”的病例。
现代医院的急诊数据显示,小暑节气因急性胃肠炎就诊的患者中,有38%发病前曾大量食用冷饮,因为那些冰块会引发着胃黏膜血管的剧烈收缩。
但除了吃凉的之外,吹凉风也要适可而止。
南宋《养生随笔》中有言:“夏月不可全薄”,因为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人体毛细血管会经历每分钟12次的收缩扩张循环,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现代三甲医院针灸科也有统计,夏季面瘫患者有72%发病前,曾在空调风口直吹超过半小时。
第三件事:不剧烈运动星速优配
很多人都以为,运动时多出汗就是排毒,但《黄帝内经》中却警示到:“汗为心之液”。
马拉松赛事医疗组的数据触目惊心,2023年夏季比赛中,每千名选手就会出现3.2例热射病病例。
这些选手的血液检测报告显示,钠离子浓度普遍低于135mmol/L的危险线。
而在南宋《卫生宝鉴》中,早已记载着“夏月过汗,必损心气”的案例,那些苦练的兵卒常因“大汗亡阳”而晕厥。
在现代医院心内科统计的数据显示,夏季收治的早搏患者中,有43%发病前曾进行过量出汗运动。
根据现代运动医学发现,当每小时汗液流失超过体重的2%时,心肌需氧量会骤增40%,所以天气炎热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
而在《本草备要》的药方中,古人用五味子、麦冬来应对“暑伤气阴”的症状,因为这些药材的钾含量恰好是汗液成分的3倍。
第四件事:不久坐猛起
在青少年时期,很多人都有过蹲下站起身后眼前一黑,这其实跟坐下是一个道理。
无论是蹲下还是坐下,时间久了之后血液都会集中在一个部位,如果此时猛地起身可能会造成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头晕目眩的情况。
所以,无论是夏天还是其他季节,在久坐或蹲下时,都应该缓缓起身。
2物不吃
不吃生的食物
生的食物包括生腌海鲜、凉拌菜等,因为夏季容易滋生细菌,生腌海鲜可能存在寄生虫的风险。
再加上,小暑前后雨水多,近海滩养殖的海鲜更容易受到淡水入海带来的细菌污染,所以在夏季时,宁愿少吃一口,也要保证食品卫生。
不吃发酵类的腌菜
腌菜在腌制的过程中,本身就又滋生细菌的风险,再加上其产生的亚硝酸盐,在高温环境中可能会转化成有害的亚硝胺类物质,这种物质会导致人体患癌。
其次,夏季的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对腌菜的储存要求变得更高,如果为妥善保存,很有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同时,高温还会加速腌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流失,其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会降低食品安全性。
由此可见,小暑不仅是夏季的到来,也是人体注重健康的关键时期,同时,更是三伏天即将到来的标志。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
老话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就是说,从夏至当天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而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所以第一个庚日就是6月30日、第二个是7月10日、第三个就是7月20日,这天也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不过,今年的三伏天可以说是难得一遇,因为从2015年到2024年,连续十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左右。
可今年的三伏天却是7月20日到8月19日,仅仅只有三十天,这其实是和干支纪日法的推算规则有关。
三伏天室友初伏、中伏、末伏的固定天数(10天)叠加决定,初伏由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决定、末伏由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决定,唯独中伏是由二者间隔的庚日数量决定。
从日期上看,初伏为7月20日,末伏为8月9日,而中伏便是7月30日到8月8日中间的10天。
反观前十年,中伏基本都是在20天左右,所以今年的三伏天要比以往少了整整十天。
由于三伏天的时间更为紧凑,所以就可能会导致高温和降雨集中出现星速优配,这对农业和日常生活来说,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发布于:河南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